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读茶诗

2020-03-28 zsdown520  1664  收藏  管理


苏 轼【题洋州三十景:茶蘼洞】

长忆故山寒食夜,

野茶蘼发暗香来。

分无素手簪罗髻,

且折霜瘃浸玉醅。

作者:

苏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嘉佑进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与父苏洵、弟苏彻,合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诗文有《东坡七集》。他是北宋著名茶诗人,代表作有《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试院煎茶》。

赏析:

苏轼有过在陕西工作的经历,大约是宋嘉佑五年到治平二年间(1060——1066)出任凤翔府判官之职。任职期间有山南之游,并写下这首题咏洋州茶蘼洞的诗作。“寒食夜”指寒食节的夜晚。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禁生火做饭但不禁止饮茶,洋州气候温暖,清明节前已可采摘明前茶,苏东坡的茶山之夜焉能不饮茶?何况山茶“暗香”浮动,爱茶的苏东坡是不会错过机会的,他不仅饮了洋州的茶,还茶助诗兴,写了这首洋州“茶蘼洞”诗。“野茶”一说,非指原始野生茶树,而是山民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不精心植茶,却仗其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任茶树飞籽成林,自由生长。这种落后的植茶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苏 辙【洋州三十景:茶蘼洞】

猗猗翠蔓长,蔼蔼繁香足。

绮席堕残英,芳樽清余馥。

天香分外清,玉色无奈白。

谁向瑶池游,依稀太真宅。

作者:

苏 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嘉佑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有《栾城集》。他是北宋著名茶诗人,代表作有《和子瞻煎茶》。

赏析:

古洋州含今西乡县等地。三十景包括冰池、书轩、披锦寺、横湖、望云楼、茶蘼洞等。古洋州茶蘼洞在今西乡境内,名太白洞,位于县城东茶镇境内。峭壁之上三洞并列。洞外原有两层十多间的太白庙,可容百余游人食宿。历代文人墨客于品茗对弈之余,在壁间留下不少题咏。苏彻曾任职洋州(下辖兴道、真符、西乡三县),对山南茶区有些了解。其《栾城集》云:“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这首诗极写洋州山南茶的优秀品质,其香味既“繁”且“足”,意思是说产于洋州的山南茶香味浓郁醇厚。“芳樽清余馥”,这里的 “樽”不是酒具,而指茶器,喝了山南茶后馨香馥郁,令人心旷神怡。饮此茶如游瑶池,畅饮琼浆玉液。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诗人的潜意识里,饮此茶如同一亲唐玄宗的贵妃娘娘杨太真的芳泽,茶汤是“天香”、“玉色”,杨太真是“国色天香”。洋州是生态指示鸟的栖息地,在如此好的生态环境里长出的茶叶,其品质还能不优秀!

王九思【金州州守惠茶赋谢(二首)】

老去难胜酒,闲来独倚楼。

使君题玉版,仙茗自金州。

春泛山泉色,香分汉水头。

枯肠从此润,短咏若为酬。

山中谷雨后,采采碧瑶枝。

露叶香犹湿,筠笼寄不迟。

一瓢还自煮,七碗是吾师。

却笑相如渴,金茎浪尔思。

作者: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别署紫阁山人。陕西户县人。弘治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弘治七才子之一。正德年间归隐户县,与金州太守周臣过从甚密。

赏析:

“渼陂”、“紫阁”都是唐代长安城南的小地名。紫阁在终南山祠之西,紫阁之阴即渼陂,杜甫诗云:“紫阁峰阴入渼陂。”两地距离户县草堂寺不远。这首诗传递了关于明代金州茶的许多历史信息。明代的金州茶已成馈赠佳品,称其为“仙茗”。“春泛山泉色,香分汉水头”,色香俱佳。“碧瑶枝”状其形。“谷雨后”采摘,比明前茶晚采半月以上,叶子渐渐粗老,但竟仍然是“露叶香犹湿”,并有如此好的色、香、味、形,金州茶的品质优秀自不待言。“筠笼寄不迟”是言茶叶的包装和运输。“筠笼”是竹编的盛茶器物,内外糊上透气且经拉扯的皮纸。说是“寄不迟”,由安康到户县,按明代的交通条件最快也得八九天。诗中用了“七碗”、“相如渴”两个典故,说明王九思熟悉中国茶的历史。“七碗”指唐卢仝的“七碗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相如渴”指西汉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患有消渴病(糖尿病),特别喜欢饮茶。这位大才子饮了金州茶后“枯肠从此润”,故写诗作答,感谢金州太守周臣赠他佳茗。

刘应秋 【新 茶】

雀舌经春长,阴岩初吐芽。

淡黄肥夜雨,轻白映朝霞。

孤闷消清气,馀酲解嫩葩。

可怜风习习,早得到山家。

赏析:

刘应秋,约1633——约1720年,字体元,号梦觉道人,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一生历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三帝。科考屡次失利,一生未仕,守着微薄的祖业度日。同气相求,喜与地方官宦和文人雅士唱和。穷愁著书,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一砚斋》、《五经说》。他是安康古往今来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经学家。《安康艺文大观》说他“雄踞兴安文坛,无人匹敌”是十分恰当的评价。他是著名的山水诗人,如洋川(今洋县)诗人李雪木读刘应秋的《一砚斋》后所云:“壮哉!刘子年七十,力挟终南汉水六百里来矣!”“今而后,欲探终南汉水之奇者,不必终南汉水也,读先生诗可也;读先生诗者,不必诗也,登终南临汉水可也。”一个常在汉水畔行吟的诗文大家能不喜爱紫阳茶?古代讴歌紫阳茶声最嘹亮者是刘应秋。见于《一砚斋》里的紫阳茶诗就有《煮茶饮行人》、《食新茶》、《新茶》、《谢高先生贻新茶》和《春从天上来》等。从这几首茶诗看,刘应秋读过陆羽《茶经》一书,研通了陆羽茶艺,且深悟中国茶道真谛。

诗文大意是,茶树在春天发芽,状如雀舌。阴岩指云雾山中,那里的茶品质优秀,香味特佳。一夜春雨,如同施肥催长,叶片展开,色淡黄,轻白的茸毛映着朝霞。五、六句写茶功。七、八句表达作者的祝愿,希望茶农早收硕果。此诗时状物写怀,诗人寄情于茶,借茶以浇胸中块垒。

刘应秋【谢高先生贻新茶】

山家但会饮停潴,白绢封来三月初。

弱叶生芽原类雀,清泉沸目正如鱼。

焚香谩濯卢仝碗,炙火详参陆羽书。

最是先生真药石,十年尘胃一朝除。

赏析:

刘应秋(约1633——约1720),字体元,号梦觉道人,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一生历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三帝。科考屡次失利,一生未仕,守着微薄的祖业度日。同气相求,喜与地方官宦和文人雅士唱和。穷愁著书,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一砚斋》、《五经说》。他是安康古往今来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经学家。《安康艺文大观》说他“雄踞兴安文坛,无人匹敌”是十分恰当的评价。他是著名的山水诗人,如洋川(今洋县)诗人李雪木读刘应秋的《一砚斋》后所云:“壮哉!刘子年七十,力挟终南汉水六百里来矣!”“今而后,欲探终南汉水之奇者,不必终南汉水也,读先生诗可也;读先生诗者,不必诗也,登终南临汉水可也。”一个常在汉水畔行吟的诗文大家能不喜爱紫阳茶?古代讴歌紫阳茶声最嘹亮者是刘应秋。见于《一砚斋》里的紫阳茶诗就有《煮茶饮行人》、《食新茶》、《新茶》、《谢高先生贻新茶》和《春从天上来》等。从这几首茶诗看,刘应秋读过陆羽《茶经》一书,研通了陆羽茶艺,且深悟中国茶道真谛。

诗中点名采茶时间是“三月初”,即清明时节,此时茶叶柔嫩,茶芽“类雀”,形状像雀舌。“白绢封”说茶叶的精致包装,以白绢为包装材料是很高档的。“清泉”乃活水,“沸目正如鱼”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鱼目”为一沸,火候尚未到家。诗人喝茶颇有讲究,要“焚香”,然后“谩濯卢仝碗”,就是“洁器”,为了掌握好煮水的火功,还请出陆羽的《茶经》作为参照。最后两句写饮茶的神奇功效,“最是先生真药石,十年尘胃一朝除”,称茶为“真药石”,可清洗尘胃。刘应秋是被埋没的茶诗人,他的茶诗应当载入中国茶文化史。

叶世倬【春日兴安州中杂咏(之二)】

桃花未尽开菜花,

夹岸黄金照落霞。

自昔关南春顿早,

清明已煮紫阳茶。

作者:

叶世倬,字子云,号健庵,江苏上元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嘉庆十二年(1807)题补兴安知府。在安推行善政,提倡兴桑养蚕,为小民谋衣食;督修万春堤和新旧二城,使百姓安居乐业;撰修《续兴安府志》,传承地方文化。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健庵日记》、《蚕桑须知》、《四录汇钞》、《退思堂诗文集》 等。

赏析:

叶世倬在安做了许多好事,因岁月流逝多已忘怀,但一提到蚕桑和紫阳茶,就不能不言及他的贡献。叶世倬江上行舟品香茗在安康传为佳话。一天,汉江放舟,见沿江两岸菜花盛开,一片金黄,不由兴致大增,便于舟中烹饮清明节前采制的紫阳毛尖茶。不用说,叶世倬生于茶区,精通茶艺,此时,美景入目,香茶入口,不由诗兴大发,吟诵了这首《春日兴安州中杂咏》。特别是“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两句诗,堪称绝妙好词,引用频率很高,今人免费使用,带来了潜在的经济效益。

谢 申【过紫阳县】

两岸岩花滩路还,遥看城郭起江湾。

西来汉水吞巴山,南入秦山接楚山。

合补《茶经》鹦鹉绿,须添砚谱鹧鸪斑。

只缘津吏询乡国,暂系扁舟缓度关。

作者:

谢 申,字冷轩,燕山人,乾隆中流寓汉南。

赏析:

诗的前四句描写陕西紫阳县的山势、位置,城郭在汉江回水处,汉江两岸悬崖峭壁,险滩相连。紫阳在汉水之滨,秦巴山间。“西来汉水吞巴山,南入秦山接楚山”,何等的气势!紫阳是著名茶区,出产名茶“鹦鹉绿”,名砚“鹧鸪斑”。诗人认为“鹦鹉绿”品质优秀,应当载入陆羽的《茶经》。紫阳茶在明末崭露头角,清初已广为人知,并取代了汉中茶的地位,开创了历时300年之久的陕西“紫阳茶”的历史时期。

叶世倬 【春日兴安舟中杂咏】

桃花未尽菜开花,夹岸黄金照落霞。

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

赏析:

“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两句诗,常常印在紫阳茶的包装盒上,见得多了让人熟记于心。本地不少茶叶门店两侧也贴上这两行字,既非楹联,也非匾额,更非标语,贴在门框上,像穿了不合时宜的衣服,不好说啥!还有的颠倒了前后两句的顺序,也让人尴尬不得。也有人将“紫阳茶”替换为“平利茶”,张冠李戴,将“菜开花”变成“开菜花”,不合格律,贻笑大方。

叶世倬,江苏上元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嘉庆十二年(1807)从湖北德安擢升兴安知府。他在安康推行善政,因地制宜,首倡发展蚕桑,晓之以令,授之以法,诗文作品也以劝兴蚕桑为务,时称蚕桑知府。安康为官近十年,为造福一方不遗余力,深受民众爱戴。后官至福建巡抚兼署总督,亦可谓封疆大吏。安康过往的官员中,殆无匹极者。他为紫阳茶叶赋诗绝唱,为小民谋衣食,对得起这里的子民百姓,他有资格不被后人忘记。他的《春日兴安舟中杂咏》(其二)应是紫阳茶的文化光环。

造物主何其公平,赋予地处万山崇岭的地方一叶山珍,山民不得种稻聊种草,采得仙芽供奉朝廷,报答皇恩国昌。叶世倬最恤民意,用他饱含浓情的笔墨,吁请世人注意,春天独先垂青的地方,这里有金枝玉叶。紫阳茶清香醇厚,风味独特,富含微量元素,天然禀赋优良,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里对荆、巴山间的茶叶制作就有记载,清初的“鹦鹉绿”是紫阳茶的当家品牌,新中国诞生后以紫阳茶为代表的陕青茶独占西北数十年,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品牌变异频繁,现在的“春独早”还是取自叶氏诗句。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