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福建茶叶外销消长的原因

2020-03-28 zsdown520  436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是福建茶叶外销的极盛时期,每年输出五、六十万担,最高达八十万担。但自公元一八九零年以后,由于印度、锡兰、日本等国茶叶的竞争,加之本省茶叶质量每况愈下,外销茶叶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福建茶叶竞争不过印度等国的茶叶?此中原因是很值得认真探讨的。

第一,耕种制作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差。近代,福建植茶农户均以副业为主,专业茶户很少,大规模茶园更少,因此,茶叶生产极端分散,如主要茶区崇安、安溪各地,产茶最多的农户也没有超过五千斤,少者仅十佘斤。由于耕作分散,资金缺乏,无法进行改良土壤、培育良种等集约耕作,于是,闽北一带茶园“荒草滋生,不芟不割,老树不除,任其荣枯,故所产之茶不佳”,甚至在茶园的“隙地之处,兼栽番薯,似此茶树,焉能畅茂”,茶叶的产量自然不高而印度则采取大企业的茶场制,每个茶场有数千英亩茶园,小则也有数百亩对于茶叶品种之改良,茶园之施肥也十分注意。日本茶树栽培也实行茶园经济的集约化,缩小茶园面积,改良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效果显著。

在茶叶采摘与制作上,福建茶农技术也较落后,如采摘春茶时将所有苞芽鱼叶,甚至隔年的老叶也一概采下,严重影响了二、三春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在制作上,多采用手工操作,揉捻不充分,又没有揉叶筛分的方法,新老叶混和,质量不高。而发酵技术和烘焙技术也都十分落后使制成的茶叶色味不均。茶叶成品在运输途中,由于包装不善,茶箱破裂,茶叶受潮,香气走失,色味俱变,在外贸市场上自然敌不过竞争的对手。

第二,捐税重,运输贵,成本高,不利于在国外市场进行竞争。自咸丰三年到同治四年的十二年内,每担茶税从一钱上升到二两二钱一分,几乎增加 了二十 四倍。一九二八年,撤消厘金改征特种营业税,用银元,但税率还是很高,红、青、白茶每担 征税一元七角;芽茶、绿茶每担税二元。此外,每地还有 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如保卫团费、慈善费、教育附加捐、码头捐等等,茶商 叫苦不迭。

福建省内山高岭峻,丘陵起伏,交通十分不便。内河水道分布虽广,但河水流量大多短促,激流险滩,比比皆是,闽江自南平以下,水位较深,可通小汽船,但自南平至水口一段,也多明滩暗礁,夜间不能通航。九龙江北溪自宁洋 以上水浅量少,不能通航,自宁洋以下,才能通一吨的民船,所以陆路主要靠人夫挑运,河路运输以木船为主,与日本等国相比,运费还是很高的,如崇安茶叶从赤石街起点,运至福州,全程四百多公里,要用四天才能到达,运费每担需五元。

由于捐税重,运费贵,茶叶成本很高,这就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茶叶国进行竞争。如在东南亚市场上,上海商报一九三四年五月卅日报导,“据该地华商 报告华茶在马来亚市场上之售价,每担 四十元”。日本在台湾所产的台茶“运费较廉,故成本减低,每担仅售价二十元左右,较之华茶价格,相差一倍之数,难于竞争,亦已明甚。”

第三,市场信息闭塞,外商乘机压价。福建对外贸易受洋行操纵,买办的隔绝 ,使茶商不能确切了解国外茶市的真实行情及需要,以致茶叶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 方面,由于茶栈把持出口买卖,不准内地商人与洋行直接交易,使内地茶商对通商口岸的茶市情况也不了解。外国洋行正是利用内地茶商对市场信息的隔膜,操纵茶市,压价收购,使茶商纷纷破产。

此外,福建茶商在广告宣传方面,也做得很差。

(责任编辑:八分斋)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