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曾遗失的画作成就一次展览 撑起一个时代的印记

2021-04-28 zsdown520  563  收藏  管理

展览现场

有一幅学生的毕业创作,董希文先生打5分,有的老师却只打2分。

后来这幅画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有无数批判的声音。

再后来它又差点遗失。

袁先生在现场为作品签名 照片由央美美术馆提供

这一幅命运多舛的画作就是袁运生先生1962年的《水乡的记忆》,也是他第一张壁画稿。这幅作品可以说是他艺术的起点,也是追寻袁运生艺术精神源头的最好例证。

1962年 第三画室师生在中山公园举行毕业总结时留影(左起:董希文、许幸之、艾民有、袁运生、王路、颜铁铮、费正)

在创作这幅作品前,1955年,18岁的袁运生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油画系,三年级时,因历史原因他在双桥农场劳动了两年,董希文、江丰等先生给予了他发奋的力量。1961年,袁运生重返学校加入了董希文工作室,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全身心投入到了毕业创作之中。

袁运生临摹陈老莲《博古叶子》 1962年

《水乡的记忆》之诞生

中国传统艺术始终在他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正式进行毕业创作前,那年春天,袁运生去上海连续看了十天大规模的敦煌展,受敦煌壁画的启发,他学习运用以线造型,以简练、明快的表现手法,探索油画民族化的新画风。之后他又用白描临摹了一套48章陈老莲的《博古叶子》。由于对水乡自由市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感兴趣,他去到苏州郊区的甪直镇。在这座充满江南浓厚水乡特色的古老小镇上,袁运生看着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们,开始用毛笔写生勾画。

《水乡的记忆》局部

他最先画了右下角生着鹅蛋脸的水乡女孩,沉思着的女孩代表着希望,想要以希望来填补心灵的不安。在这座桥的故乡里也少不了河道,在河道旁有戏台、青砖黛瓦、还有廊桥,岸边会有石头伸向水面,用来系船只的绳子,仔细看有的还会有浮雕的纹样在孔洞周围。女子托着盘子,上面放着白兰花。那时袁运生就坐在岸边,身边放着一袋炒面,一瓶墨汁,在纸上勾画着。那时他只感到亲切和喜悦。

《水乡的记忆》纸本墨笔创作素材

《水乡的记忆》纸本铅笔创作素材

在这里他觉得人们,尤其是妇女的衣着与环境十分和谐,一切都透着古老文化的影子。从局部画去,两个多月的写生时间里,他充实了自己,因而换来作画的信心。他角色不用模特儿感觉更自在,连写生也放到一边去,结果却比写生更接近自己的感受。这就是真诚的力量。“我是想把我在水乡体验的那种只有水乡才有的地方特色表现出来,并尝试我对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一种理解和感受。”

《水乡的记忆》纸本水彩创作素材

回到学校后,他把这些素材放到一边去,在想象中画中人物就很自然地显现在眼前,他先是用钢笔线画满了四十公分见方的稿纸的初稿。毕业创作方案为董希文先生肯定后,袁运生以更小的纸,画了几张局部人物的素描和一张色彩小稿,都是毕业创作的准备工作。后来他借到一间藏有大量中国古代雕塑复制品的陈列室作画室,有霍去病墓前的卧虎陪伴,他的艺术生涯也在此扬帆起航。

展览现场

《水乡的记忆》引发的争议与失踪

在袁运生的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完成后,董先生看了以后非常喜欢,想为这幅画打了个满分“5”或“5+”,另一些教师则认为作品不能及格,只能得“2”分。最后在董先生的坚持下,经过折衷给了“4+”的成绩,后来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礼堂展出。再加上袁先生画的画跟当时的距离太大,不得不把袁运生分配到东北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而这幅作品的曲折之路才刚刚开始。同年该作又在中国美协组织的“新芽”美展中展出。

1963年《美术》第三期 柳闻莺文章《要正确表现劳动人民》

作品面世后,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批评的声音一度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很多人批评他把人画丑了,在1963年《美术》第三期,柳闻莺的文章《要正确表现劳动人民》中认为袁运生的《水乡的记忆》“不论作者所描绘的是旧时的记忆忆,还是新生活的印象,总不应该丑化劳动人民的形象,把他们画成体态畸形和有暗淡情绪的样子。”

展览现场

张郎郎为避免画作因批判损毁,将放置在体育馆里的画作从画框裁下,卷成一卷,运回家中。此画丢失酿起轩然大波,公安部门介入,作为政治案件调查。在1965年,张郎郎将画作归还学校,此后画作一度下落不明,据说曾被用作地震棚棚顶,受到比较大的损毁。袁运生等认为此画已丢失。这是一段不清晰的记忆。但这件作品依然作为那个时代优秀的教学成果,被不断提及,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展览现场

《水乡的记忆》修复与捐赠

后来作品在2017年送往尤拉修复工作室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多修复完成后,袁先生致信范迪安院长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此《水乡的记忆》,直到今年三月,袁运生《水乡的记忆》原作及草图捐赠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展出笔记

展览现场一同捐赠的还有袁运生的手稿和笔记。他写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认为必须带着感情去画,也写了自己的创作色彩处理问题与方法,人物处理的手法,自己的创作原则,并且记录下了自己的创作时间安排。

《水乡的记忆》2020年修复后 1962年 布面油彩 2021年艺术家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这件消失多年的作品满载着时代的沧桑回归我们的视野,江丰曾说“如果这幅画尚未毁损,拿出展览,我可以预言,观众会替它平反,恢复名誉。即或从这件尝试性的作品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才能。”同时,幸运的是,袁运生一直珍藏着这件作品创作过程的画稿和笔记,最初的巴掌大小的采风速写,到有针对性的水粉人物写生;从认真制定的采风计划,到规定好每天创作时间和任务的笔记,共有160余件。一幅幅速写,一张张推敲画稿,一页页创作笔记,都记录着一位艺术学子追寻“油画中国风”梦想的心路历程。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致辞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先生谈到的:“袁先生十分重视对祖国艺术传统的挖掘,尤其是在中国传统造型上,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袁先生上学期间受到董希文、等先生的深刻影响,很早就树立了探索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形式结合的志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事业有担当。本次展出的水乡的记忆以及大量手稿,是他艺术探索的一个里程碑。《水乡的记忆》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已经几十年了。这次有机会将作品修复并配合手稿向大家展示,是非常难得的。”

观众拍摄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

袁运生先生在《水乡的记忆》的争议后并没有丧失创作的兴趣与信心,首都机场壁画《生命的赞歌》是他为自己的正名。后来他远赴重洋进行现代艺术的探索,十几年后却毅然回国,投入到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教学体系的重构之中。他是总能够引起关注的画坛人物,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艺术又总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有着不断否定、不断开拓的顽强生命力。

中央美术学院校友、袁运生先生好友、画家范曾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校友、袁运生先生好友、画家范曾先生致辞时说道:“我11岁,袁运生12岁我们进了南通中学。友谊一直持续了73年这样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袁运生的作品是对东西方的艺术都有深刻的了解以后才可能达到的水平,他其中的透视是鸟瞰式的,又是平视的,不具备任何地方的焦点透视的规律,这个是很难做到的结构。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我感慨其实我想我们大家都感到,他的命运代表了一整个时代。”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刘商英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刘商英代表油画系的师生致辞中提到:“作为袁先生的学生,能有幸见到他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回归母校,我由衷地替袁先生感到高兴和欣慰。《水乡的记忆》这件作品有着传奇一般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一件本科毕业创作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激烈的讨论,在今天也实属罕见。它不仅承载了一个时代美院学子在艺术中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印证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与它的姿态。”

袁运生先生致答谢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赠予袁运生收藏证书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围绕《水乡的记忆》一件作品的历史而展开,抽丝剥茧一般的向观众展现一件作品的诞生与命运,力图修复曾经断裂的记忆。以这次捐赠作为契机,梳理了水乡的记忆60余年的作品历史,对于作品的个案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回望作品的诞生,我们依然被袁运生绘画的直觉和表现力所震撼,可以看到这件凝结了袁运生对于世界艺术与中国传统思考,寄托了他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自信心。

丁绍光先生委托侄子送贺词

观众在作品前

观众拍摄作品

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