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楠:游历于多元文化,更要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

2021-03-16 zsdown520  441  收藏  管理

艺术家周安楠

时代更迭,每一代人身上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烙印,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同时也在造浪前行的过程中雕刻和定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新生代艺术家们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更多的海外留学、交换或驻留经验,更加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和机遇,甚至更多身份选择......相对于曾几何时的“没有选择”,时代在赋予他们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烦恼”,而在这样的浪潮中,如何找到自我,坚守自我的方向而不被繁杂外物所裹挟,成为青年一代艺术家需要考虑的话题。艺术中国特此连线身处日本的艺术家周安楠,分享她游历于多元文化中的所思所想。

艺术中国:我了解到你的成长经历很特殊,小时候在美国长大,之后的基础教育在日本,但是本科又以留学生身份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那么为何会在本科教育阶段选择中国并学习中国画呢?

周安楠:我的生活经历的确有些特殊,我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由于父母工作的变化,先后在美国、日本、中国生活和读书。所以小的时候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哪国人。但是在美国逛美术馆面对那么多玲琅满目的艺术作品时,我却格外喜欢早期古代的日本画和中国画,因为它们辨识度极高,很有独自的风格特色,不像现当代的一些作品,不知道是哪个国家地域的画,这可能也和我从小个人成长中遇到的身份迷惑有关,因此我格外注重这种身份特征和作品中的文化属性。

所以,后来我选择了学习日本画。日本画是日本本国的一种叫法,就像中国的“国画”一样。中国画对日本画的影响深远,所以来中国学习“国画”更多的是一种溯源。我希望通过对源头的追溯捕捉到这其中比较本质的东西,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创作中有所借鉴,能够将两国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内容相结合,取其所长,从而为未来的创作寻找更多可能性。

周安楠创作环境

艺术中国:那可否介绍一下您在中国学习国画的情况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对中国画和日本画有了更深的认识。

周安楠:我在中央美院学习中国画的4年主要以临摹为主,对经典的临摹能够帮我更好地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构图和韵味,所以的确非常重要。而通过这种学习,我也发现了中国画和日本画的一些不同。比如,现在的日本画受西方影响较大,有点像油画那种感觉更注重色彩的浓淡,而不那么强调对线的运用,而中国画中对线和笔法的运用很吸引我。

日本画创作中的颜料——岩彩

我想这也和我们所用的颜料不同有关,日本画中使用的岩彩比中国画的用色多很多选择,普遍来讲更丰富一些。就像中国画与水相融比较强调墨色晕染,而岩彩则是一层层叠加调整深浅,它的装饰性也更强一些。岩彩的粒子比中国画用的颜料大,所以它也有独特的颗粒感。

临摹作品《三友百禽图》周安楠

艺术中国:那么在临摹中国画的过程中,谁的作品或是哪种风格对您的学习和创作影响最大?

周安楠:我个人主要比较喜欢工笔,尤其是宋代和明代的风格。我第一次临摹的大幅作品就是《三友百禽图》,包括北宋崔白的《寒鹊图》我也很喜欢。

《寒雀图》 周安楠

《起居平安图》周安楠

首先,他们的用色并不艳丽,不同于“黄荃富贵”的画面,我喜欢墨色淡雅的风格,那种清新雅致的着色给人一种穿透浮华的祥和平静之感。其次是他们的构图和留白,留白之处往往让人更加关注画面的线条,而对于线条的强调在现代日本画中并不明显。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留白本身就营造一种意境,给人让渡出的不仅是空间感,更是一种思考和交流的余地,这其中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文人气质,也是中国画中独有的气韵,它赋予作品很大的辨识度,让观者一看到这种气息就知道是中国画,自带文化和身份特征。

《牡丹图》 周安楠

《饲鸡图》 周安楠

艺术中国:那么追溯根源的临摹研学后,您如何在创作上探索出自己的风格,实现跨文化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周安楠:其实日本画的发展本身也是不断融合外来艺术风格,不断受不同文化影响的,我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集各家之所长的呈现。只不过现代的日本画西化比较多,我希望再往前追溯一些。在我自己的创作中,我试图把中国画的传统意趣、线条笔法和留白与日本画特有的岩彩相结合,进行一点点尝试。

《闲寂》 周安楠

《水伯》 周安楠

艺术中国:可否结合您的作品具体谈一谈?

周安楠:我的毕业创作是《寒樱鸳鸯图》《瑞雪唱春图》和《孟冬山茶图》,这三幅作品是我初步的一个探索。

我试图将在《三友百禽图》中学到的工写合一的技法运用其中,并在构图和留白上遵循古制。对于鸟类羽毛或者花草的描绘笔法,都是基于中国画的技巧。

《孟冬山茶图》 周安楠

《寒樱鸳鸯图》 周安楠

但是在用色上,比如《寒樱鸳鸯图》里面的颜色,我还是希望发挥岩彩的特点,层层晕染设色达到一种更为醒目的颜色,不是那种高饱和度跳脱整体意味的配色,但尽量大胆为画面带来视觉维度和层次的效果。还有就是雪景的画法,我个人比较喜欢日本画江户时代里雪景的绘画方式,更具体积感和流动感,所以也做了一个尝试性的结合。

《瑞雪唱春图》 周安楠

同时我也格外注重写生的训练,江户时期之前的日本画基本没什么写生的概念,所以很多内容都是照搬中国画的形制,这就在绘画布局和内容的自由度上很受限。而将写生纳入日常训练之后,就可以用既有的技法描绘出各个形态的对象,从而更灵活的构图,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艺术中国:那么未来是否也将继续延续这种风格和探索呢?

周安楠:是的。我想,创新融合离不开对于根源的追溯和研究,而个人风格的形成同样也要在各取所长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和沉淀。虽然很难突破,但是我还是在努力追求一种具有个人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呈现,应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采访/文字:付朗)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