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林(1907-1945)
宜兴蜀山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的杰出代表。年少时,是江苏省立陶器工厂 陶工传习所 第一批艺徒,师从程寿珍、范大生等名师,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先后为汪裕泰、利永、吴德盛等公司制壶,声望日隆。1930年前后,汪裕泰聘冯去杭州制壶,壶钤店斋号记,冯只以 卷翁 作印章款。其仿古作品和传统产品,有 佛手壶 、 柿子壶 、 线圆壶 等,俗中出新,多有新意,尤善以竹入壶,变化多端,竹冯桂林葵仿古壶身筒、竹节嘴、竹筒把、竹节钮,锐意提练,巧为组合,生动地描绘了竹的生机,又能不逾规矩而为饮茶用具,如 竹根壶 、 四方竹段壶具 、 五竹壶 、 上圆竹段壶 等。其壶冯桂林五竹壶艺特征,既有整体的完美气势,细部刻画也绝不含糊,故每成一作,常属精品。
冯桂林的传世名作还有: 福寿蟠桃壶 、 龙头玉环壶 、 笠壶 等。受聘于吴德盛陶器公司所作,壶底有 金鼎商标 印记;受聘潜洛许立生,制器则用 立信 印章。冯桂林还受聘于吉德昌。他不仅精于壶艺,还有观音等佛像、三脚蛤蟆等雕塑作品传世。他英年早逝,年仅39岁。
范鼎甫
蜀山西望圩人。不仅善制茶壶,且擅长紫砂雕塑。他的雕塑作品 鹰 ,双翅欲展,毛羽纤细,两眼圆睁,伫立山石,泥现灰黑,形态逼真。曾获1935年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金质奖章。这为范鼎甫赢得了巨大声誉。
范大生
字绳武,蜀山东侧西望圩人,范鼎甫的徒弟。善制合菱、鱼化龙等壶,浑朴有致。先后为宜兴利用陶器公司、吴德盛陶器公司和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制壶。作品有 六瓣合菱壶 、 梅花树桩壶 等,代表作有 四方隐角竹顶壶 、 六方竹顶壶 。其作品曾参加1915年的芝加哥博览会并获奖。据现年99岁的华荫棠老人回忆,范鼎甫获奖的 鹰 实为范大生所作。存此一说。
范大生的父亲叫范生大,儿子承甫(1874-1942)、锦甫,皆从父学艺。范氏家族三代人在紫砂壶上均用一个 大生 印款,沿用数十年,留下为数不少的 大生 作品。也曾一度用过 范庄农家 、 静安 底印。
二、20世纪50年代七大家 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以出生年月排序)
新中国成立前夕,紫砂从业人员只有30余人。1955年1月宜兴紫砂全部生产人员组织起来,计70多人,成立了紫砂工场,作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工场的一部分。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了七位技术辅导,为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他们各怀奇技,精心创作,并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使紫砂陶艺进入了历史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
字缶硕,又名干庭,号石溪、聋人大聋、漱石、左腕道人、左民、松道人等,为近代紫砂陶刻名艺人,国家 名牌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他出身书香之家,不幸家道中落,只读过三年私塾,15岁就学于宜兴著名陶刻画家卢兰芳,满师后在吴德盛陶器公司雕刻作画谋生。该公司的产品上常有署名 企陶 、 歧陶 的刻款,多为任淦庭所镌。抗日战争期间,流落乡村,以卖画鬻字糊口。他师承清末宜兴书画家、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等人,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文学诗词、辞章短句,使陶刻装饰与紫砂的艺术风格相协调。
他善于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鼎、炉等陶坯上书画雕刻山水、花卉、翎毛等,无不生动雅致。他雕刻的书法,笔力遒劲,铁划银钩,刀锋灵秀,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尤以大篆古隶见长,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特别是装饰成对紫砂花瓶,左右对称作画,布局恰(到舒坦,是他的拿手绝活。他一生装饰陶器较多,题材多属吉祥寓意性的,如 喜上眉梢 、 春燕画筒 等,并将对新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进雕刻创作中,给陶刻艺术增加了新的画面和注进了新的生活情趣,如 婆媳上冬学 、 解放一江山岛 等。任淦庭陶刻牡丹瓶任淦庭陶刻作品独树一帜,影响颇大,是紫砂陶刻技艺全面的民间工艺大师,作品曾被送往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展出。作品 渔舟听莺 和 腊梅喜鹊 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由于他对紫砂工艺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工业特等模范1957年出席全国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同年11月又出席全国群英会。他的徒弟有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鲍仲梅、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冯希亚邗新和、王品荣、陈凤任淦庭和徒弟们妹、张赦棠、朱蓉娟等。
本文节选自《紫砂入门十讲》,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说茶网录入
注: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网络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6480348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