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e Modern,20岁快乐!

2020-06-14 zsdown520  818  收藏  管理

TateModern北面视角 ©Michael Duerinckx/Imagestate

TateModern 前世今生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20岁了!

这座在千禧年由伊丽莎白女王亲自主持开幕,当今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本应在今年以盛大的馆庆迎接它第三个十年的开始,孰料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原计划搁浅。

不过,泰特现代美术馆新近透露:如果英国疫情不再恶化,美术馆计划于八月初重新开放。这一讯息无疑令人为之一振。毕竟草间弥生“无限境屋”、安迪·沃霍尔个展等重磅级新展,早已等得人心痒难耐。

2020安迪·沃霍尔个展展出作品《自我肖像》,1986©2020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时间倒退到几年前。在伦敦求学那会儿,我最爱去的地方非Tate Modern莫属。即使没有什么特展要看,我也经常去它附近转悠。

这一带简直是文艺爱好者的天堂。

隔壁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日夜有好戏上演,周边林立的咖啡馆、酒吧、餐厅总不乏笑语喧声。往西漫步20分钟,便是国家剧院、南岸中心和有着酷炫IMAX巨幕的BFI影剧院;往东溜达20分钟,则能到达老被童谣唱着“垮下来,垮下来(falling down)”的伦敦大桥,以及古早又鲜活的吃客圣地博罗市场。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内,人们等待戏剧开演

南岸中心 ©South Bank Centre

如此盛景,退至20多年前,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要知道,这片南岸地区曾饱受诟病,直至20世纪90年代,还被称为“泰晤士河充满错误的一面”。

其中槽点最多的,大概便是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前身——河畔电站(Bankside Power Station)。

20世纪50-80年代,河畔电站曾为伦敦大都会地区提供主要电力供应。这座由420万块砖块筑成的电力堡垒,在1981年关闭后被弃之为一处“挂名”工业遗产,连同周边街区一起,背上了“黑暗和混乱的城市凹陷区”的恶名。

1952年扩建中的河畔电站©Simmons Aerofilms

河畔电站内部一景 ©Tate

直到泰特集团抛出橄榄枝,这处庞大而陈旧的工业遗产才打响了翻身仗。

1992年冬天,泰特集团宣布将为国际现当代艺术开辟一个新画廊,以此拆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的功能,使其可以专注收藏与展览英国本土艺术。

1994年4月,河畔电站被最终敲定为新馆场地。

该次场馆设计竞标,堪称国际建筑界的一次“众神之战”。最终,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他们也是北京“鸟巢”的设计者)突出重围,击败了安藤忠雄、伦佐·皮亚诺等多位国际知名设计师,拿下了竞标。

首轮竞赛方案部分参赛设计师在涡轮大厅的合影

彼时占地面积约3.5公顷、主体通高约35米的河畔电站,将要接受改造的是其巨大的涡轮大厅(Turbine Hall)、锅炉房(Boiler House),以及正对着北岸圣保罗大教堂、99米高的大烟囱。

面对这一庞然大物,设计师最终秉持“最简处理现有建筑”的理念,将建筑还原为最初的钢铁和砖墙构造,同时对其内部进行了高适应性的改造。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初步设计草图,1994

被大胆地“留白”处理的涡轮大厅,无疑是改建后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在这个恢宏的新型公共艺术与游憩空间内,很多时候我都和人们一同或站或坐或躺,仿佛大型室内郊游般,久久沉浸于超大体量装置艺术产生的奇妙磁场。

置身其间,似乎还能接收到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种种艺术事件留下的振动: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天气计划》中那轮气象万千的“雾中太阳”仿佛仍在虚空中放光……

改建中的涡轮大厅©Marcus Leith, Tate Photography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天气计划》,2003©Tate

而若在6层高的原锅炉房中漫游,会发现这里已通过分层和排列设计,被改造成了一个个传统体量的展厅,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

锅炉房的顶部,则多了一条玻璃阁楼“光之梁”(Light Beam),它令馆厅内外的光线有了交互,还与中央那根粗糙厚重的大烟囱构成美妙的反差。

夜间“光之梁”与两岸灯光交相辉映©Herzog&de Meuron&Hayes Davidson

建筑群南部那栋造型奇特的10层砖砌大楼,也是常令我逛折了腿的展馆空间。此楼原是河畔电站的开关屋(Switch House,即总控室和变电所)。2005年,它与附近的三座地下大型储油罐(The Tanks)一起,被泰特现代美术馆列入了扩建计划。

扩建的新馆仍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担任主设计师。最终,斥资2.6亿英镑打造的新馆在2016年落成开放,将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展览空间扩张了60%。

以原建筑色调相仿的33.6万块砖垒成的新开关屋,成了建筑群南侧一处标志性的新景观。

改建后的开关屋大楼 ©Hayes Davidson and Herzog& de Meuron

开关屋内部的旋转楼梯

地下一层的原储油罐,则为表演、舞蹈、影像等现场艺术提供场地。在这个保留了粗糙混凝土墙的神秘地下空间内,我曾在某次夜间艺术派对中接受先锋影像的挑衅,跟随前卫音乐舞动,接着“混”入了某场行为艺术表演的骚动人群。

地下“储油罐”© Lucy Dawkins/Tate Photography

曾于“储油罐”参加的艺术表演现场

20年内,那些重磅展览

泰特现代美术馆之于我印象最深的,自然,还得数那些顶级水准的艺术展览。

除了按照主题呈现的常设展,美术馆每年都会策划众多艺术家个展和主题性流动展,时不时便推出几枚能引爆艺术圈的“重磅炸弹”。展览主题之深、规格之高、展品之广、布展之精……不得不叫人乖乖掏出钱包,拿下它的会员卡(当然免费展览也是相当不错的)。

犹记得在罗伯特·劳森伯格去世后的首个回顾展(2016-2017)现场,我曾与那只困在车胎里的“山羊”长久对视;阿尔伯托•贾科梅蒂的大型回顾展(2017)上,则被那些纤长孤绝的人型雕塑引入异世界。

罗伯特·劳森伯格,Monogram1988–56, Moderna Museet, Stockholm

2017年贾科梅蒂个展现场 ©Kamel Mennour

今年5月隆重回归泰特现代的草间弥生,2012年曾在这里举办过涵盖其整个艺术生涯的个人展,由此收割了一大群国际粉丝。而当年那次人气空前的展览,也被ARTnews新近评选为“泰特现代美术馆20年十大展览”第二名。

2020草间弥生个展作品《无限镜屋:满载生命灿烂》20112017 ©Yayoi Kusama

我曾有幸亲历的一场主题特展——“一个民族的灵魂:黑人权力时代的艺术(Soul of a Nation: Art in the Age of Black Power”(2017),则在此次评选中位列第一。

这场主题展聚焦20世纪60-70年代的“黑人权力”运动。一进入现场,黑发制作的雕塑、熔化的唱片、充满活力的画作、纪实摄影、革命性的设计等极具力度的作品,便将人深深震撼。如此大型的顶尖艺术平台,为一段缺位的艺术史发声,的确使得这场展览产生了里程碑意义。

Benny Andrews,Did the Bear Sit Under a Tree,1969,Emanuel Collection ©Estate_of_Benny_Andrews Dacs Londonvaga Ny

此外,入选“十大”展览的,还有上文提到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天气计划》(2003)和另一件在涡轮大厅呈现的作品——来自古巴艺术家塔妮娅·布鲁格拉(Tania Bruguera)的《塔特林的私语 5》(Tatlin’s Whisper #5, 2008);以及艺术家个展——黎巴嫩雕塑家萨洛娃·劳乌达·仇卡(Saloua Raouda Choucair)的全球首个大型博物馆展览(2013),颇受争议的英国“坏小子”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个展(2012),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个展(2008-2009);

还有另外两场主题展览——2001年“零至无限:贫穷艺术 1962-1972(Zero to Infinity: Arte Povera 1962–1972”,聚焦用废弃物料创作以拒绝资产阶级美学的“贫穷艺术家”;2015年“波普全世界(The World Goes Pop)”,则使得田名网敬一(Keiichi Tanaami)、奇奇‧柯根宁(Kiki Kogelni)等当时还少有人知的波普艺术家大展才华。

《塔特林的私语 5》中,两名骑马的警察闯入大厅和观众产生互动©Tate. Photograph by Oliver Cowling

Saloua Raouda Choucair,Intercircles,1972-4©Saloua Raouda Choucair

2012达米恩·赫斯特个展现场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2008-09马克·罗斯科个展现场 ©Ray Tang/SHUTTERSTOCK

“贫穷艺术”展出作品Alighiero e Boetti,Mappa,1971©SHUTTERSTOCK

“波普全世界”展览现场 ©Britta Jaschinski

可以说,自千禧年横空出世以来,泰特现代美术馆不仅带动了南岸工业遗产地带的再生,也从此改变了英国艺术界的景观。

如今,它与历史悠远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以及上世纪80-90年代相继开放的另两座美术馆——泰特利物浦(TateLiverpool)和泰特圣艾夫斯 (Tate St Ives),一起构成了“泰特系列”的完整肖像。

四座“泰特” ©Tate

在许多个阳光普照的午后与大风呼啸的黄昏,我曾登上开关屋大楼的顶层观景露台。从这里俯瞰,泰晤士河两岸无限风光,尽在眼底。

纵跨泰晤士河南北、状如银色骨骼的千禧桥上,总是人来人往。而我清晰记得,当我第一次自北岸踏上这座同样生于世纪之交的大桥,朝着南岸走去时,身后的圣保罗大教堂逐渐远离,对岸的TateModern张开怀抱。在那座巨型艺术博物馆顶部的醒目位置,悬着几个大字:

ART CHANGES WE CHANGE

望着这行字,我从北迈步向南,直至汇入南岸流动的人潮。

自顶层露台北望泰晤士河畔风光

(文、图/齐屿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资料:

ALEX GREENBERGER,The 10 Most Important Exhibitions at London’s TateModern, ARTnews,May 25, 2020.

HistoryofTate. tate.org.uk.

丁文越&朱婷文. (2019). 伦敦工业遗产再生——以泰特现代美术馆及其周边地段为例.北京规划建设(2), 130-146.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