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如君世已奇

2020-04-23 zsdown520  1512  收藏  管理

“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一句流传于清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中的谚语,说出了那时红楼梦的影响之大。乾隆年间,红楼梦以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遗作,以“石头记”命名的手稿在文人墨客中争相转抄、流传,风靡全国。曹雪芹身后的名声亦随之鹊起而传遍九州。清中后期,文人刻家及红学后人,或出于对其才华的仰重;或出于对“石头记”的痴迷;或与其坎坷身世近似而同病相怜者,有以诗赋书画或刻木雕像去追思这位英年早逝的杰出小说家。

图中一尊高16.5厘米的清中后期黄杨木雕雪芹坐像摆件。刻家以雪芹迁居京郊西山(约1754年后)为时代背景,着力刻画其人生最后的十年间,虽处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窘境却其志不摧的襟怀。仍晨夕风露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那部呕心沥血的未尽“石头记”。

因曹雪芹喜石、怜石、长于画石,自譬顽石,而西山又多嶙峋山石,故刻家将该摆件雕琢成一位年届不惑的雪芹,坐于一块突兀顽石上,脚踩碎山石,右臂枕于一略施雕琢的玲珑漏透的石几。其一手扶踝,一手掩卷,作凝神深思状,似为石头记稿本的披阅增删而反复推敲。从坐者足蹬蚌壳形布棉鞋,可知已入隆冬腊月。然从其身上依旧袭一领布衫薄夹袍与消瘦清癯的脸廓,又可窥出曹雪芹移居西山后的那段“满经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苦困顿的生活。

雕件中最为成功的一笔莫过于雕像的一腿跷搁于坐岩上。刻家正是假借这一不类于普通封建文人礼仪的坐行举止,巧妙地点出了曹雪芹在那个虚伪、奸恶、卑污腐朽的世界里,欲做一块不同流俗的嶙峋顽石。将曹雪芹孤傲不羁和敢于背叛封建伦常的傲骨精神表露跃然于其上。

一部红楼梦使今人了解了中国近古封建社会到底啥个样。今岁曹雪芹诞辰290周年,睹物思人,又涌起了对这位伟大的小说巨匠的崇敬与缅怀。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