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炯从考古生长出的“异次元”绘画

2020-10-10 zsdown520  486  收藏  管理

展览海报

策展人高远与艺术家刘文炯

2016年我到河北蔚县做博士后考察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雨天,就到古玩店去转了转,当时偶然买到了一块猛犸象的龋齿化石。这个牙齿上有一部分像瓷器一样通透,闪着晶莹的光,另一部分就是骨质的,上面有一个龋齿的洞。

我特别迷这个牙齿,总是摸着光滑的部分把玩,吃饭睡觉都拿着。到后来,我就做了一个实验,把里面骨质的东西变成蜡了,外面的部分用丙烯颜料代替。”这就是艺术家刘文炯谈到的关于本次《异次元考古——刘文炯个展》中所有作品的灵感来源。

“负空间——潜规则”系列 综合材料 2017年

作品局部

本次展览名为“异次元考古”,其中的“考古”可以说和艺术家刘文炯本身学习的专业密不可分,他在200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所研究的就是美术考古,这一点在他的新作中也不难看出端倪。在“潜规则”系列中,白色如奶油蛋糕的肌理上突兀得出现了几块亮色,像是蛋糕破碎后出现的几块内部的果酱;又宛如将月球表面的陨石坑标注上了鲜明的色彩。

“负空间——潜规则”系列 综合材料 2017年

作品局部

这其实是艺术家提前在画面中埋下的蜡块,在颜料干了之后再随意切开,就随机出现了不同的孔洞。如此看来,“潜规则系列”中鲜明的色块倒更像是一个个已经被发掘的考古现场,而白色的部分则如我们脚下踏着的普通大地一般,等待着考古学家去发现其中的文化瑰宝。

展出作品

在“负空间——万象”系列中,刘文炯在一层层的丙烯颜料下埋入蜡烛,在去除蜡烛后,留下一个个孔洞。将刘文炯的作品放在考古学的背景中,你就会发现,孔洞边缘那一层一层如年轮一般的痕迹,就像考古地层一般。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高远所说:“绘画可以向我们展现其断层,绘画也可以呈现时间的累积。我们观看刘文炯的作品,也仿佛考查了数层累积的绘画地层,跟随着视觉穿透孔洞逐层发掘到绘画最深的原始地貌。”

“负空间——万象”系列综合材料 2019年

作品局部

刘文炯的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驱使着观众的好奇心,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去窥探画作之中的绘画之下的秘密与真相。“负空间——万象”系列中一个个的凸起与凹陷,就像是深海中的珊瑚礁,也像是土壤中的蚂蚁巢穴,更像是悬挂着的蜂巢。这一幅幅画面中确实包罗万象,生物性也是刘文炯作品中让人无法忽略的一点。

负空间——万象”系列综合材料 2019年

负空间——万象”系列综合材料 2019年

策展人高远还提到艺术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将凸起部分从别的画面切下来,贴到别的画面中去,就像是树木的移植或是肢体的嫁接。作品也就从一个母体生长蔓延到了整个展厅,成长为了一个展览。高远谈到:“刘文炯的画的这种奇特的有机形态,正是通过时间的不断累积而形成的,仿佛异次元空间中的生命体逐渐生长的过程:生长、分裂、移植......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再生。其绘画中综合材料的运用,也是一种不断包裹、层积、破裂、再生的过程,仿佛从作茧自缚到破茧而出的过程。”

“负空间——阳光”系列 综合材料2020年

展览主题中的“异次元”又从何而来呢?“异次元”直接指向了刘文炯绘画中对于负空间的运用与探索,以及对于绘画装置的试验。其实在展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刘文炯的作品并不是限制于二维空间的架上绘画作品。

从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在洞窟中作画,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开始围绕透视展开论述,经过中世纪晚期人们为表现空间深度所做的努力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布鲁内莱斯基将透视法应用到建筑、绘画与雕塑中,又有无数的艺术家从从仰角透视到缩短透视到单点透视来进行空间的探索,都说明了人们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热切渴望。直到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家开始不再局限在绘画中进行空间的探索,而是将绘画本身释放出二维平面,将绘画从再现空间到自身成为空间,从而形成了介于浮雕与绘画之间的“绘画装置”。

“负空间——阳光”系列 综合材料2020年

刘文炯的作品就是这样一种“绘画装置”。他在作品中以正负、阴阳两极深入讨论了绘画中最经典的空间问题。正如策展人高远所提到的,他的绘画在极少主义的观念逻辑下,在绘画自身物性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了“空间”的永恒话题。但是他所呈现的空间,多是一种“负空间”,是绘画耗尽自身表面承载力的空间,是绘画内部的空间,是坍缩后的空间,是异质的空间。

观众观看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

艺术家刘文炯从考古与历史学中生长出的,有正负空间的绘画装置作品,正是一种“异次元的考古”,是一种朝向物性的回归,以及一种属于绘画的浪漫。(图文/孟孟)

据悉“异次元考古——刘文炯个展”于2020年9月26日——2020年10月17日在成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来源:艺术中国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