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玉非彼玉世人为翠狂

2020-04-23 zsdown520  1528  收藏  管理
 正在广州举行的“走进翡翠”展上的各色翡翠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征服了诸多观众,同时其惊人的天价也让前来参观的市民“望翠兴叹”。其实,翡翠这种不菲的价格现已不足为奇,因为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市场,而这个市场又是最自由、最开放的——同样一个戒面,开30万元的价格可以,标3000万元也行。

  那么,翡翠为何如此走俏?如何鉴赏、选购优质翡翠?翡翠将来的市场潜力如何?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鉴赏家张辛及资深珠宝鉴赏家李大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翡翠之美,主要在色彩和光泽两个方面。它的质地要通透,颜色要明亮,才能展现水灵的感觉。这种特性是给人灵气的,所谓晶莹剔透。和田玉之美重在温润、淳厚和含蓄,而翡翠之美则重在漂亮、富贵和抢眼。“种、地”其实也是讲的质地,是行内对翡翠质量的专业评价术语。比如老坑翡翠中,玻璃种的和艳绿的就是极品。意思是,质地通透得像玻璃,颜色艳绿如春草。这样的东西卖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都正常。

  说翠

  翡翠实为

  珍贵珠宝

  记者:作为“舶来品”的翡翠自清乾隆以来就深受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当下更是大盛,那么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它是何时输入中国的?

  张辛:一般认为,翡翠是清代乾隆年间才由国外输入京城、才为上层社会重视而制作各种器皿物件的。实际上,翡翠进入中国可能要早,至今发现最早的翡翠器物是明代定陵所出的翡翠如意——当然这也有争议。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翡翠正式称为宝石的呢?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论证,不过可以肯定一定和《韩非子》的记载有关。为此我们有理由认定:作为宝石的翡翠进入中国应该很早,只是没有得到像清乾隆以后那样重视和珍爱。

  记者:那汉代《西京赋》、《西都赋》及六朝《玉台新咏诗序》中提到的“翡翠”是不是今天走俏艺术市场的翡翠呢?

  李大康:“翡翠”二字原是指红、绿色的两种鸟,后来借用来指彩色的美石。汉代和六朝的诗赋中提到的翡翠,并不是来自缅甸的翡翠。

  张辛:张衡《西京赋》、班固《西都赋》及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等所说的翡翠大多认为指的是软玉中的碧玉之类,很有道理。但是有一条文献应当引起我们注意: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櫃,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这里明确讲的是珠玉。这一条文献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记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按摩氏相对硬度的差异,对从中国掠取的玉石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软玉”和“硬玉”说,而“硬玉”就是现在的“翡翠”。对这一分类方法,您持何见解?

  李大康:法国人对中国的玉和翠的分析,是建立在矿物学基础上的,主要是物质成分的分析。就目前科学的仪器和认识,并不能做出完全精准的界定。因此,“软玉”、“硬玉”的说法既不百分百正确,也极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玉的事实——玉就是玉,翠就是翠,翠玉是不可混为一谈的。仅仅靠硬度来作为唯一的标准确定硬的辉石就是硬玉,而相对软的闪石就是软玉,基本上是一个翻译上的错误,以至于现在的人们以讹传讹,连珠宝学的教科书上也这么沿袭了下来。

  记者:也是由于有了“硬玉”这一概念,一些商家不仅称翡翠具有“五德”、“十一德”等文化内涵,还大谈其颇具养生保健等功效。

  张辛:“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观念,一些商家就顺理成章地直接地把古人赞美玉的所谓“五德”、“十一德”套在了翡翠身上。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传统的玉和翡翠判然有别,不能同日而语——一是人文的,一是自然的。

  李大康:这里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翠玉不分。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物化象征。把玉的文化内涵转嫁到翡翠身上,完全是张冠李戴,而且也是对玉和翡翠的极大不尊重。如今,人们往往一提玉就想到是绿莹莹的石头;这一方面是受了以讹传讹的教科书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了商家蛊惑。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爱玉,于是一切石头都冠以玉的名字,就好卖了。

  翡翠很美,是一种极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美丽而珍贵的半宝石,但它绝不是玉。我们喜欢翡翠,是喜欢一种珍宝,而不是喜欢玉。爱翡翠的人不算爱玉,应该称作“爱翠者”。

  赏翠

  晶莹剔透者为上品

  记者:可一直以来,翡翠都以其独有的硬度、密度和晶莹、通透性被誉为“玉中之王”?

  张辛:我完全理解这种说法和行为,广告效应嘛!谁不想把自己的货物说得好一些,更靠谱一些呢?请注意我所说的“靠谱”,用这一个词我想是比较贴切、中肯的。翡翠本不是中国的东西,一旦进来,人们就必然要与一种原有的相像或相似的东西相比较,就必然要用对原有的这种东西的审视态度来衡量它,而本土原有的与翡翠最为相像的只能是玉,所以就自然向玉靠拢。于是,翡翠也就被国人所渐渐接受,再加以皇家和主流社会的格外重视,西方强势文化观念影响的日益加重,翡翠就渐渐热起来,甚至像中国传统的玉一样为世人所崇尚。

  中国虽然有着悠久和深厚的尚玉传统,但对于“玉”的定义却是相当宽泛的。最早给玉下定义的是东汉许慎:“玉,石之美而有五德者”,比较宽泛但饶有深义。讲玉不仅要有美丽的外相,也要有内在的德性,这正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是孔子最早揭示出来的,即那段关于“孚”和“理”的精彩论述,我在“博雅”创刊号已经讲到,不再细说。这里我只是要特别申明的是,在中国传统的“玉”概念中是没有所谓“翡翠”的位置的。

  记者:有人说:翡翠大量涌入我国的原因是只有中国人才最懂得雕琢和欣赏翡翠。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大康:可以这么认为。雕琢翡翠的技术与雕琢白玉的技术基本相同,但在思路和方向上很不一样的:前者重色彩和光泽,后者重质地和手感。改革开放后,因很多玉器厂做惯了翡翠,已经与玉无缘多年,工人们几乎都不知道如何雕玉了,往往给和田玉抛亮光、做细工,使一块上好的白玉看上去像乳化玻璃。直到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一些藏家进入内地后,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工人们才慢慢恢复继承了雕玉的老手艺。因此,如今平地忽然冒出那么多有世袭传承的“大师”,真的非常令人怀疑。

  其实,翡翠早在13世纪就在缅甸被开采、利用,印第安人也在很早的时候拿翡翠做珠子和面罩,甚至日本也在石器时代有过翡翠的工艺品。可见,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出产翡翠,但真正达到顶级品种的翡翠仅出现在缅甸,而真正能将这类首饰级材料的动人之处充分展现出来的,却是以前中原的玉匠。

  记者:关于翡翠优劣的争论,多半是围绕“种、地、水”等展开的,但这些莫衷一是的说法把藏家搞得一头雾水,你认为哪种评判标准最值得信赖?

  李大康:翡翠之美,主要在色彩和光泽两个方面。它的质地要通透,颜色要明亮,才能展现水灵的感觉。这种特性是给人灵气的,所谓晶莹剔透。和田玉之美重在温润、淳厚和含蓄,而翡翠之美则重在漂亮、富贵和抢眼。

  “种、地”其实也是讲的质地,是行内对翡翠质量的专业评价术语。比如老坑翡翠中,玻璃种的和艳绿的就是极品。意思是,质地通透得像玻璃,颜色艳绿如春草。这样的东西卖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都正常,因为老坑料已经绝种,一星半点都难得——老坑就是指籽料,河床里冲刷出来的。

  需要说明的是翡翠的皮子不如和田玉那么美,它往往是一层厚厚的生锈的皮壳,要剖开才看得到其中的肉。所以,行内才有“赌石”一说。现在,这个“赌石”的事被说得很神秘,其实这事只在翡翠,和田玉行业内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买翠

  机构鉴定踢走假翠

  记者:据统计:翡翠近10年来以每年30%的价格飙升,个中原因是什么?

  李大康:翡翠升值,应该说是合理的。因为,首先现在只有缅甸产翡翠,老坑开完了,资源稀缺。要不是现在发现新矿,恐怕价值还要高。另外,大家因为文化断裂的缘故,并分不清玉和翠的差别,指鹿为马,以翠代玉,正应了孔子关于“珉玉之分”的讨论,把玉的珍贵价值转移到翡翠身上去了。当然,翡翠作为半宝石的一种,应该享受它受人推崇喜爱的地位。不过一旦人们分清楚玉是什么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翡翠的喜爱,翡翠升值的速度也会有所放慢。

  记者:伴随着翡翠热的兴起,造假也大兴其道,可新修订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把翡翠分为A货(天然的翡翠)、B货(聚合物充填处理的翡翠)、C货(染色处理的翡翠),等于变相地承认了假货的合法性,那么应如何辨别真假翡翠?

  李大康:翡翠的鉴定比较简单、准确、有效。原因是:一、首饰级别的辉石只在缅甸有,产地和物质结构基本一致,不至于在这个问题上给商家留欺诈的空间;二、它被归入了首饰、珠宝半宝石的系列中,分类、分级都比较科学。因此,翡翠造假很难,只是有人在好的质地里灌进含金属离子的酸,以人工制造颜色,来提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假的就是假的,真不了。不过,这招并没多大用处,只要送到专业的鉴定机构去鉴定,就可以检验出来,这类东西就是大家称为“B货”或“C货”的玩意。你说它是翡翠吗?它是,但却是处理过的翡翠,不是天然的半宝石。没有收藏和佩戴的意义。

  记者:我国现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翡翠市场,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翡翠,人们应如何选择?

  李大康:我认为收藏珠宝的要领就是永远只藏顶尖级别的东西,因为只有顶尖级的东西才会真正升值。这一要领对翡翠也适用。请你永远记住:价钱不是问题,多贵都不算贵,但必须买到真货好货。这样,哪怕将来人们搞清楚了翠玉之分,你手中的顶尖级藏货也会奇货可居。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顶尖级以下的珠宝,严格意义上就不是珠宝,而是满足大家珠宝梦的下层垫底。它们是一个大平台,只为顶尖级的闪亮登场做基础。如果你为了美观和虚荣,你可以消费一般的翡翠,但如果你热爱珠宝并为了收藏保值、升值,那你必须拥有随时可以出手兑现的好东西。

  其实,目前市场上达到顶尖级的翡翠已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太大投资的空间。眼下不少商场中的翡翠,基本都是新坑的料,都是八三料(1983年发现的一坑),只有种、地,没有好的颜色,这些东西基本不值钱,拿来玩玩好看而已。好多人想买便宜货,想廉价佩戴珠宝,于是买这些低档货。就是这种消费心理让普品有了市场,假货大行其道。

  记者:资深白玉专家蒋有儒先生提到和田籽料将会价超翡翠,你认为翡翠的市场潜力如何?

  李大康:我认同这种说法。说到投资的潜力,我的建议也是投资真玉。因为顶尖级翡翠匮乏,同时这种料现已没有升值空间了;可和田玉目前升值速度极快,价格在急速回归,但顶尖级的东西碰的人尚少,实际上正是一个大好的收藏时机。

  乾隆和慈禧

  为何爱翡翠

  翡翠进入中国后,极受乾隆和慈禧的推崇,这是不是和异族文化的浸入有关呢?对此,张辛教授认为:翡翠大约只是从乾隆朝开始翡翠饰件大量增多,当年军阀孙殿英盗慈禧太后墓得到大量翡翠制品所作推测。但不可否认的是,清乾隆以后翡翠确实在我国空前流行起来,这当然和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日益东渐有关。这里主要是价值观观念和审美方式问题,“我经常说,中国文明是农业文明,四季分明的农业文明,是时间文明而不是像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那样的空间文明,因此中国文化成为一种典型的礼乐文化,重和不重争,重内不重外,重理不重色,重人文而不尚自然。因此,中国选择了玉(软玉、温玉)而不是所谓珠宝(硬玉、寒玉、彩石)。翡翠属于后者,本属于西方珠宝概念之中的东西。”

  李大康也认为,翡翠被清朝统治者推崇的原因很复杂,有审美的原因,也有经济价值的原因。但前者是最主要的,因为翡翠这种石头的色彩是相当迷人的,尤其是绿色的翡翠,光彩夺目,令人赏心悦目。满族人与汉族人在性格上很不相同,汉族崇文,比较含蓄;满族尚武,比较率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有直观表现力的珠宝。

全部评论(0)

新闻资讯

400-1130-803

周一至周日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