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老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的独山、蓝田、岫岩、和阗等四种玉料,被人们誉为中国“四大名玉”。然而,自汉代开始,人们却独钟情于和阗玉,其他三种,在2000年来一直难以同和阗玉抗衡,使之成为了软玉之中的“太上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古人认为:玉体凝阴阳二气,人们以玉为桥梁,可通天地诸神灵。因此,玉有避邪之功,又有祈福之能,本身含金、水二性。和阗玉出自新疆和阗及周边地区,位于华夏之西北,体位最高。从五行学说上讲,正是金、水相生的位置,故其体有精光之泽以应“金”行,其温润之性以应柔水之质。同时,金、水二行在传统五行学上说是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即金生水,金水互养。金、水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又是“财源”的象征,加上二性相生,所以人们认为佩带和阗玉有财源绵长、有生无绝之功。另外,中医学的《本草纲目》、《张氏医通》、《抱朴子》等名著中认为:“玉:性平、甘,有平肝、治风、滋肾之效。”在传统文人的大力影响下,形成了人们千百年来对新疆和阗玉的偏爱,令其独步于众玉之冠。岫玉产自东北,位应木、水之位。其体轻不沉稳,贼光外浮,体透而无内涵之韵,观之,一眼即透。应木位为风,木受水养,若佩之,肝火旺者可影响到肾水,易形成中风及肾水亏。出于惧怕的心理,再加上产量巨大,造成了人们对该玉不能善待。独山玉产自河南,位居中原地区,五行属土。古人认为:土为万物之母,它养万物而万物不能养它。出于人们的“私”心,故而人们不愿佩之。加上其光泽不柔,颜色驳杂,也受到人们的冷落。蓝田玉产自陕西(有争议),位属金。金主萧杀之气,有白虎之性,体形浊滞,更不受人喜爱。